同樣是來港工作的外地人,一個被稱為「人才」,一個被叫做「勞工」,這背後不僅是稱謂的差異,更是社會認知與政策設計的巨大鴻溝。
走在香港街頭,你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景:中環寫字樓裡,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才備受禮遇;同時,在建築工地和餐廳廚房裡,外勞們默默付出汗水卻常遭側目。同樣是透過香港特區政府的輸入計劃來港工作,為何社會待遇如此不同?
香港專才計劃與外勞政策差異
從政策設計之初,專才與外勞就處於完全不同的起跑線上。
專才計劃旨在吸引「具有認可資歷的內地優秀人才和專業人才來港工作,以滿足本港人才的需要,提高香港特區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這類計劃通常沒有配額限制,亦不限行業,為來港專才提供較長的逗留期限(例如「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已放寬至「3+3+2」年模式)。
外勞計劃則主要是為了解決「人力短缺帶來的挑戰」,並強調「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適度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勞工。例如「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就是針對建造業、運輸業以及安老院和殘疾人士院舍等行業的人力短缺問題。
這種政策定位的根本差異,決定了兩類人群在社會認知中的初始價值——一個是「提升競爭力」的資源,另一個是「補充人力」的工具。
申請資格與程序上的不同
專才通常需要具備良好教育背景、技術資格或經證明專業經驗,且薪酬福利須與當時本港專才市場薪酬福利大致相同。以「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例,申請人通常需持有有關範疇的學士學位,但在特殊情況下,具備良好的技術資格、經證明專業能力及/或備有文件證明有關經驗和成就亦可獲接受。
外勞則主要從事本地人不願從事的職位。根據「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僱主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公開招聘,以不低於市場相類職位每月工資中位數的薪酬,優先聘請合資格本地工人填補空缺後,才能申請輸入外勞。
社會觀感與偏見
大眾媒體和社會話語如何描述這兩類人群,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區別待遇。
專才往往被稱為「人才」、「專業人士」,與「國際化」、「高增值」、「競爭力」等詞彙相聯繫。他們被認為是提升香港經濟活力的寶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加分項」。
外勞則常被描繪成「搶飯碗」、「壓低工資」的潛在威脅,即使數據顯示外勞僅佔香港約400萬勞動力的極小部分,且主要從事本地人不願從事的職位。這種敘事框架忽略了他們對香港社會運行(如護老、建築、餐飲服務)的重要貢獻。
外勞對中小企的實際作用
專才享有諸多便利措施,例如2024年11月起,透過「高才通計劃」合資格人士的首個簽證期限獲延長至三年。他們也可攜同配偶及18歲以下未婚子女來港,受養人在留港期間可工作或就讀。
外勞的權益保障則側重於防止剝削的基本層面。勞工處會要求僱主與輸入勞工簽訂標準僱傭合約,規定工資以自動轉帳方式直接存入輸入勞工的香港銀行戶口,並進行突擊巡查4。雖然這些措施重要,但整體社會對外勞的接納和支持仍顯不足。
如何平衡專才與外勞?
這種差別待遇不僅關乎公平性,也可能影響香港的長遠發展。過度強調「專才」而輕視「外勞」,可能導致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城市的運轉既需要高學歷的專業人士,也需要無數基礎工作者的貢獻。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或許應該思考如何建立更包容的人才觀念,讓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來港工作者都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和保障。這不僅是道德選擇,也是智慧之舉——因為多元共融的社會環境,本身就是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資產。
未來香港的競爭力,不僅取決於能吸引多少「專才」,也在於能否建立一個讓各類工作者都能發揮所長、獲得尊重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