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新聞

HK01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最高有$1.9萬津貼 | 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匠峰勞務顧問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推出一年期的「加強支援及誘因鼓勵培訓措施」,其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學額在新學年將各增加1,200個,並提升津貼額至最高1.9萬元等,加強對本地工人的培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吸引新血入行,改善行內老齡化問題,並協助目前失業的工人轉移至其餘人手短缺的工種。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匠峰勞務顧問

 

 

現時建造業議會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分別培訓工人學習多一項技能,以及培訓普通工人成為中工或大工,幫助他們提高就業機會。

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將於新一期課程增加「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的名額至合共4,000個,工人可免費報讀。此外,中工如報讀「技術提升」及「一專多能」課程,可分別獲發14,000元及10,000元畢業津貼;大工如報讀這兩項課程,可獲發放19,000元畢業津貼。他指,如課程受歡迎,議會「好有準備隨時加碼。」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跌,政府亦推出組裝合成建築法以及在工地使用智能機器,令勞工市場需求變少。他希望本地工人可參與培訓,增加就業機會,「例如你個工序做完,冇嘢做,就轉去做埋下一個工序囉」。

他又指,輸入外勞只是輔助措施,並非長久措施,希望政府可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建造業)好多行頭工種目前情況下唔需要輸入外勞,透過培訓、宣傳更多人入行就可以解決。但某啲工種可能真係需要,問題係冇新工程,變相工友岌岌可危⋯⋯預計到2025年尾或2026年,其他工種都相機有人失業,所以我哋要精準輸入。」

建造學院合作培訓計劃學員鄭佳茂,原從事假天花間隔工作,經僱主推介後參加培訓。他指,參加計劃令他取得牌照,增加未來晉升空間。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273/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最高有-1-9萬津貼-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分享:

其他新聞

僱主與外勞長期合作指南 |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合作夥伴的策略與案例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為何需要轉變? 傳統的外勞用工模式往往著眼于短期需求,這種模式既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滿足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需求。實現從短期僱傭到長期夥伴關係的轉變,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勞動力供給,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 對於企業而言,將外勞視為長期夥伴意味著要改變過去”即用即棄”的思維方式。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投資於員工的長期發展。而對勞工來說,也需要樹立長期發展的觀念,將工作視為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企業如何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首先,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為外勞員工設計合理的晉升通道,讓他們看到在企業內的發展前景。例如,可以設立從初級工到高級工、再到技術指導的晉升體系。 其次,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除了基本工資外,可以提供年度獎金、技能津貼等激勵措施。完善的福利保障也很重要,包括醫療保險、退休金計劃等。這些措施能增強員工的歸屬感,降低人員流失率。 內地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建議 對內地勞工而言,要做好長期職業規劃,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希望成為技術專家,還是向管理崗位發展?根據目標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包括需要獲取的技能證書、需要積累的工作經驗等。 建議勞工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可以利用工餘時間參加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力。同時要注重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這些軟實力對長期發展同樣重要。建立專業的工作檔案,記錄自己的工作成就和技能提升情況。 成功案例分享:建築業與酒店業的啟示 某大型建築企業的案例值得借鑑。該公司實施”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選拔表現優秀的外勞進行重點培養。通過系統的技術培訓和管理課程,幫助他們成長為項目負責人。這一計劃不僅解決了企業的人才需求,也為勞工提供了發展平台。 另一個成功案例來自酒店業。某酒店集團推行”跨文化管理團隊”計劃,讓資深外勞參與管理決策。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管理水平,也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這些案例證明,長期合作關係能創造雙贏局面。 企業與勞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這包括:建立公平的績效考核體系、提供持續的培訓機會、創造包容的工作環境等。同時要加強與勞工的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 對勞工而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價值。積極適應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口碑。同時要合理規劃財務,為長期發展做好準備。建議定期進行職業評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發展規劃。 結語:僱主與外勞共創長期價值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的轉變,需要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合作關係,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通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雙方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的理想狀態。 如果你是香港僱主,想透過外勞計劃建立長期合作模式,或需要專業建議,【匠峰勞務顧問】可為你提供一站式合法合規顧問服務。 立即聯絡我們,了解更多:聯絡我們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匠峰勞務顧問

HK01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日(17日)表示,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最新季度獲批的輸入勞工配額減至7,332個,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新一輪則批出986個勞工名額,全屬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配額。 建造業議會今日(17日)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減少,勞工市場需求變少,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晚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一直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以「組合拳」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包括加強培訓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增加開支投資基建工程,推展更多中小型工程項目等。 至於近期熱議的輸入外勞計劃,發展局表示,最新一輪(第九輪)申請中,共批出10宗共986個輸入勞工名額,涵蓋不同類型公營項目,如醫院工程、公營房屋、公共設施等,全數屬於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 發展局指,即使按需要批出新的申請,由於早前獲批的名額中部份已完成工作,計劃下獲批而仍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計及第九輪)的7,332個,即減少684人,總額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 發展局又稱,近數輪申請主要批出涉及工程後期工序的工種,例如空調製冷設備、消防設備等機電相關工種,均是行業嚴重短缺的工種,強調會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並在私營市場短期調整時支援工友,同時就輸入勞工申請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應對行業的人力需求。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411/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香港外勞管理|跨文化溝通技巧與案例,助僱主提升合作效率

文化差異對僱主與內地勞工合作的影響 香港與內地雖然同屬中華文化圈,但在工作方式、溝通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香港職場更注重效率導向,溝通方式較為直接;而內地職場則更重視關係建立,表達方式相對委婉。理解這些差異是實現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具體來說,香港職場強調”事本位”,注重工作效率和結果評估。會議通常議程明確、時間緊湊,討論問題直截了當。而內地職場則更注重”人本位”,認為良好的關係是合作基礎。這種差異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導致誤解和矛盾。 建立有效溝通機制的方法 要實現跨文化有效溝通,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溝通規則。建議僱主制定明確的工作指引,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說明工作要求。同時要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例如每週例會,讓勞工有機會反饋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語言障礙是另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建議提供基礎的語言培訓,幫助內地勞工學習工作相關的粵語詞彙。同時,僱主和管理人員也可以學習一些普通話常用語。在重要信息的傳達上,建議使用書面形式,並提供中文版本,確保信息準確傳遞。 實用溝通技巧與成功案例 有效的非語言溝通同樣重要。保持開放的身體語言、適當的眼神接觸,都能增進溝通效果。在表達意見時,建議使用”三明治法則”:先肯定對方的優點,然後提出建議,最後再給予鼓勵。這種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以某建築公司為例,他們通過設立”文化協調員”職位,選擇精通雙語的員工作為溝通橋樑,成功解決了工地上的溝通問題。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某酒店集團,他們製作圖文並茂的工作手冊,用簡單圖示說明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溝通效率。 處理文化衝突的策略 當出現文化衝突時,保持冷靜和理性是首要原則。建議先了解事情的全貌,避免根據片面信息做出判斷。可以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嘗試從對方角度理解問題。重要的是要就事論事,避免將工作問題上升為個人矛盾。 建立反饋機制也很重要。建議設立匿名建議箱,讓員工可以放心提出意見。定期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對於重複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層面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追究個人責任。 打造跨文化團隊的合作精神 要建立高效的跨文化團隊,需要培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團隊文化。可以組織團隊建設活動,促進不同背景員工之間的交流。在重要節日舉辦文化活動,讓員工有機會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 管理層要以身作則,展現包容開放的態度。在決策過程中,要聽取不同背景員工的意見。建立公平的晉升機制,讓所有員工都能看到發展機會。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文化多樣性可以成為團隊的優勢,帶來更多的創新思維。 結語與僱主啟示 跨越文化隔閡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培養相互理解的文化氛圍,僱主與內地勞工完全可以實現高效合作。這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創造更加和諧的工作環境。 如果你是僱主,希望更好地管理跨文化團隊、提升外勞合作效率,【匠峰勞務顧問】可為你提供一站式外勞顧問服務。 立即聯絡我們,獲取專業建議:聯絡我們

香港外勞政策新規:香港僱主如何提前佈局?勞工如何把握機會?

香港外勞政策最新變化 香港外勞政策正在經歷重要調整,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行業適用範圍持續擴大,最近新增了護理業、物流業等領域。其次,配額審批機制更加靈活,引入了更具彈性的分配方式。此外,政府加強了對外勞權益的保障力度,同時也強化了對僱主的監管要求。 這些政策調整反映了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次變化。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降,多個行業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政府正在尋求平衡點,既要解決企業的用工需求,又要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最新政策還突出了對技能培訓的重視,要求僱主必須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 新政策的具體內容與要求 在配額分配方面,新政策引入了”行業急需指數”評估機制。該機制會根據各行業的實際缺工程度、對經濟的重要性等因素,動態調整外勞配額。建築業、護理業等嚴重缺工的行業將獲得更多配額,但同時也要求僱主提交詳細的本地招聘證明。 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加強了對外勞技能的認定標準。現在要求外勞必須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或具備不少於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這意味著僱主在招聘時需要更注重應聘者的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考慮成本因素。 僱主的應對策略 面對政策變化,僱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規劃體系。建議採用”金字塔式”人才結構,即以外勞補充基層崗位,同時培養本地員工擔任管理職位。這種模式既能解決用工需求,又能滿足政策要求。 其次,要加強與培訓機構的合作。最新政策鼓勵僱主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素質,還能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建議僱主制定中長期的培訓計劃,並將其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勞工的職業發展機會 對於內地勞工而言,政策變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要關注需求增長的行業,如護理、建築等領域。這些行業不僅配額較多,而且職業發展空間較大。建議有針對性地提升相關技能,獲取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 其次要了解政策的最新要求。例如,新政策對勞工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提前學習基礎粵語。同時要選擇正規的仲介機構,確保工作合約符合香港法律規定。保持良好的工作記錄也很重要,這將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未來趨勢與長期規劃 從長遠來看,香港外勞政策將朝著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預計未來會進一步細化行業標準,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障。同時,政策可能會鼓勵更多勞工轉向技術型崗位,提升整體勞動力素質。 對於僱主而言,需要著眼長遠,將外勞計劃納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包括建立穩定的勞資關係、投資員工培訓、完善管理制度等。對於勞工來說,應該將香港的工作經歷視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注重技能積累和經驗提升。 結語 政策變化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無論是僱主還是勞工,只有準確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規劃,才能在變革中把握主動。建議雙方都保持對政策動向的關注,及時調整策略,實現共贏發展。 面對政策變動,僱主如想合法合規聘請外勞,或勞工希望把握香港就業機遇,專業顧問能助你簡化流程,降低風險。 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專業建議: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