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政策從來不只是勞動力數字的加減題,更是一道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難題。
香港的外勞政策近年來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無論是「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還是各行業輸入勞工計劃,都引發了勞資雙方的激烈討論。事實上,同樣的問題也在新加坡和台灣上演,只是三地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也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香港外勞政策的困境:經濟需求與社會反彈
香港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推出以來,已批准超過5.4萬名外勞,其中飲食業就佔了近2.8萬人。計劃原意是解決餐飲、建造等行業的人手短缺問題,但卻引發了本地工人的強烈反彈。
勞工界批評輸入外勞導致本地工人「長工變炒散,散工變冇工」。數據顯示,自計劃擴大後,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由4.4%及3.5%升至5.0%及3.9%,遠高於整體失業率的3.2%。
另一方面,僱主則抱怨申請外勞的成本太高、審批速度太慢。工商界要求調整本地勞工和外勞1:2的規定,甚至希望改為1:1。
新加坡外勞模式:外勞稅與動態調節機制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外勞政策顯得更加系統化。新加坡透過徵收「外勞稅」來調節外勞數量,並確保僱主不會過度依賴廉價外勞。
新加坡政府根據不同行業的需求,設定外勞配額和徵稅標準。僱主需要為每名外勞繳納相當可觀的稅款,這筆費用不僅增加了政府收入,也確保了外勞不會過度壓低本地工人工資。
更值得借鑑的是,新加坡會根據經濟狀況動態調整外勞政策:經濟衰退時削減外勞以保障本地人就業,經濟過熱時增加外勞以緩解勞動力短缺。這種靈活的機制使新加坡能夠在保障本地人就業的同時,滿足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
台灣外勞政策:高福利與逃逸外勞問題
台灣的外勞政策則提供了另一個視角的教訓。台灣給予外勞的待遇相對優厚,包括基本工資與本地勞工一致(2023年月薪約2萬新台幣),並享有勞健保等福利。
然而,這種看似優厚的政策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台灣外勞的薪資水平遠高於新加坡(300-650美元)和香港,但台灣的人均GDP卻只有香港的一半、新加坡的三分之一。這種「高福利政策」導致兩個結果:
一是僱主成本負擔過重,反而減少了聘雇意願;二是吸引了大量「逃逸外勞」,截至2023年,台灣逃逸外勞超過9萬人,佔所有外勞的12%。這些逃逸外勞轉入地下經濟,反而造成了更多社會問題。
香港、新加坡、台灣外勞政策比較
對比香港、新加坡和台灣的外勞政策,可以發現幾個關鍵差異:
政策靈活性:新加坡採用了可調整的外勞配額和稅收機制,能夠根據經濟情況隨時調節。而香港和台灣的政策則相對僵化,缺乏動態調整機制。
成本結構:新加坡透過外勞稅將僱主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增加了政府收入。香港則採用了「僱員再培訓徵款」(每人每月400元),但這筆費用相對較低,難以有效調節僱主行為。
權益保障:台灣給予外勞較全面的權益保障,但卻忽視了經濟可行性。新加坡和香港則在權益保障和經濟效益之間尋找平衡。
對香港僱主的啟示:如何走向更平衡的外勞政策
從新加坡和台灣的經驗中,香港可以獲得幾點重要啟示:
建立動態調節機制:香港可以借鑑新加坡的經驗,建立與經濟狀況和失業率掛鉤的外勞配額調整機制。當特定行業失業率升高時,自動縮減相關外勞配額。
改革徵費制度:考慮將現行的「僱員再培訓徵款」改為更具調節功能的「外勞稅」,並將稅率與行業勞動力市場狀況掛鉤。
加強監管與透明度:針對目前存在的「假招聘」問題,加強對僱主招聘過程的監督,確保本地工人真正獲得優先就業機會。
促進產業升級:長期而言,應該通過科技應用和自動化,減少對低技術人力的依賴。這不僅可以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還能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
結語:外勞政策中的公平與效率平衡
香港的外勞政策爭議本質上是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足夠的勞動力;另一方面,社會穩定需要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權利。
完全拒絕外勞可能會阻礙經濟發展,但無限制輸入外勞則可能損害本地工人利益。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又能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和收入水平。
新加坡的動態調節機制和台灣的權益保障措施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香港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吸取兩地的經驗教訓,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平衡的外勞政策。
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保持經濟活力的同時,維護社會的公平與穩定。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僱主、工人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智慧。
作為香港僱主,你可能正關心外勞政策的未來走向。想清楚了解申請流程、成本規劃及最佳用人策略?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專業分析與一對一建議,助你在政策變動中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