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鄉背井的期盼
陳曉梅(化名)還記得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時的那份忐忑與期待。作為一名內地護士,她透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來到香港,成為安老院舍的一名前線員工。
“家裡兩個孩子要上學,父母身體也不好,在老家做護士月薪只有七千多元。這裡能拿到二萬多,雖然辛苦,但值得。”曉梅輕聲說道,眼神裡帶著希望。
她與香港安老院舍簽訂了標準合約,薪金符合行業中位數規定,也通過合法中介辦理手續。儘管如此,她來港前仍支付了高額中介費,這使她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二、本地工人的困境
在同一片天空下,五十歲的香港建築工人李偉強(化名)正坐在北區就業中心外嘆氣。他有二十年紮鐵經驗,曾經月入超過三萬,如今卻已經失業半年。
“自從大量外勞進來,工作機會少了九成!公司現在寧可請月薪一萬六的外勞,也不願意請我們這些日薪計的本地師傅。”偉強搖搖頭,語氣中滿是無奈。
他打開手機,給我看一個紮鐵工人群組的對話記錄,滿屏都是“求工開”、“人找工”的帖子。有人苦中作樂寫道:“如果你係外勞就會大把機會,先移民返大陸,再申請做外勞就有得撈”。
三、制度下的雙重現實
曉梅的工作並不輕鬆。她每天需要照顧十多位長者,幫他們洗澡、餵飯、翻身,經常需要加班。但最讓她難受的是某些本地同事的冷眼。
“他們覺得我們搶了工作,但有時候聽到院長說,其實我的崗位已經空缺了一年多,一直請不到本地人。”曉梅嘆了口氣。
事實上,根據香港勞權監察報告,自2023年政府大幅放寬輸入外勞限制後,一年半內已有超過7.1萬名外勞獲批來港,平均每年近5萬人,是過去的15倍。
四、數字背後的真相
偉強提供的數據更加驚人:“紮鐵大工的參考日薪本來是港幣2930元,現在被壓到港幣2100甚至更低。外勞紮鐵工月薪有港幣37800元,除開日薪約為港幣1600元,本地工友還怎麼叫價?”
行業數據顯示,自外勞計劃擴大後,建造業失業率從3.9%升至4.6%,失業人數增幅達22%。零售業和餐飲業的情況更嚴峻,就業不足人數增幅分別高達84%和18%。
五、兩個世界的交匯
曉梅和偉強從未見過面,但他們的命運卻被同一項政策緊密相連。曉梅的護理工作幫助了香港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偉強的失業則反映了本地工人面對的困境。
“有時候我也感到內疚,但我想不通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家也需要生活,孩子也需要讀書。”曉梅低聲說道。
偉強則表示:“我不怪那些外勞,他們也是來謀生的。問題是政府的政策沒有平衡好,我們本地工人成了犧牲品。”
六、尋找出路
面對困境,偉強正在考慮參加僱員再培訓局的課程,學習新技能。該局提供免費就業掛鈎課程,協助失業人士透過培訓重投勞動市場。
曉梅則希望能夠盡快還清債務,將來把孩子接來香港讀書。“我知道很多香港人不歡迎我們,但我會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她說。
七、反思與前瞻
這兩個故事揭示了香港外勞政策的複雜性。一方面,外勞填補了本地人不願從事的職位空缺,支援了香港經濟運行;另一方面,大規模輸入外勞也壓低了工資,影響了本地就業。
專家認為,長遠解決方案需要通過產業升級與自動化,減少對低技術勞工的依賴,同時加強本地工人的再培訓,提升他們的競爭力。
香港需要在保障本地工人就業與引進必要外勞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像曉梅和偉強這樣的人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