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BLOG

香港外勞政策對中小企影響|及時雨還是慢性毒藥?

「再請不到人,這間經營了二十年的茶餐廳恐怕真的要關門了。」深水埗一家茶餐廳老闆陳先生嘆氣道。他的困境正是香港許多中小企業的縮影:門口貼著招聘啟事一個多月,來應徵的本地人屈指可數。

面對這種情況,陳先生和其他中小企老闆一樣,陷入兩難境地:申請輸入外勞,可能被指「搶本地人飯碗」;不申請,生意就難以維持。外勞對香港經濟來說,到底是解燃眉之急的「及時雨」,還是影響深遠的「慢性毒藥」?

香港中小企人手短缺的困境

走進觀塘工業區,不少中小型工廠都面臨人手短缺問題。「不是我們不想請本地人,是真的請不到。」從事塑料製品生產的李廠長直言,「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行,嫌辛苦、工作環境不夠光鮮。我們開出兩萬多的月薪,還是無人問津。」

據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的調查,超過六成餐飲業和建造業中小企表示,人手不足已經影響到日常營運。有茶餐廳因為缺人,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有裝修公司因為工人不夠,被迫推掉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輸入外勞成了許多中小企的「救命稻草」。引入外勞後,這些企業總算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接訂單、提供服務不再捉襟見肘。

及時雨還是慢性毒藥?

對於依賴勞動力的中小企來說,外勞確實像是一場「及時雨」。元朗一家餐廳老闆黃女士說:「輸入兩名外勞後,我們終於可以恢復正常營業時間,生意額增加了三成。」她強調,這些崗位原本就請不到本地人,不存在「搶飯碗」的問題。

但勞工團體和經濟學者卻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大規模輸入外勞可能成為香港經濟的「慢性毒藥」,會減慢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如果企業隨時可以請到外勞,他們還有什麼動力去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薪酬待遇?」勞工界代表李先生質疑。

也有學者指出,過度依賴外勞可能壓抑本地工人的薪酬增長。「為什麼要花錢培訓本地員工,當外勞更便宜、更聽話?」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主私下表示。

中小企老闆請外勞的挑戰與取捨

面對這兩難局面,中小企老闆們必須做出艱難選擇。選擇輸入外勞,可能面臨社會批評和員工關係緊張;不輸入外勞,則可能無法維持生意。

「每次申請外勞都要經過層層審批,還要向員工解釋為什麼要請外勞。」經營裝修公司的劉先生說,「最難的是要平衡各方利益,既要確保公司營運,又要照顧本地員工感受。」

有些老闆選擇了折中路線。他們在輸入外勞的同時,也投資培訓本地員工,讓本地員工逐漸轉型擔任管理或技術崗位。「我們請外勞做基礎工作,同時培訓本地員工做技術要求更高的工作,這樣大家都受益。」一家製造廠老闆分享經驗。

如何平衡外勞政策與本地就業

專家認為,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找到平衡點。外勞政策不應該是一刀切,而應該根據行業實際情況制定細則。對於確實無法招聘到本地人的崗位,應該允許輸入外勞,但同時要設立保障機制,確保不會影響本地就業市場。

有企業主建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誘因,鼓勵企業優先聘用本地人,例如為培訓本地員工的企業提供補貼。同時,也應該改善某些行業的工作環境和晉升前景,增加對本地人的吸引力。

歸根結底,外勞問題反映的是香港經濟轉型期的深層次矛盾。在保持經濟活力與保障本地就業之間,需要找到一個謹慎的平衡點。對中小企老闆來說,這不僅是商業決策,更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考驗。

未來,香港需要的不只是外勞政策,更是一套完整的產業和人力資源規劃,才能讓中小企業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也能為本地工人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條路不容易走,但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果您是中小企老闆,想了解更多關於外勞申請流程與合規支援,請瀏覽我們的【外勞服務專頁】或聯絡顧問團隊,獲取專業建議。

分享:

其他文章

香港外勞政策新規:香港僱主如何提前佈局?勞工如何把握機會?

香港外勞政策最新變化 香港外勞政策正在經歷重要調整,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行業適用範圍持續擴大,最近新增了護理業、物流業等領域。其次,配額審批機制更加靈活,引入了更具彈性的分配方式。此外,政府加強了對外勞權益的保障力度,同時也強化了對僱主的監管要求。 這些政策調整反映了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次變化。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降,多個行業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政府正在尋求平衡點,既要解決企業的用工需求,又要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最新政策還突出了對技能培訓的重視,要求僱主必須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 新政策的具體內容與要求 在配額分配方面,新政策引入了”行業急需指數”評估機制。該機制會根據各行業的實際缺工程度、對經濟的重要性等因素,動態調整外勞配額。建築業、護理業等嚴重缺工的行業將獲得更多配額,但同時也要求僱主提交詳細的本地招聘證明。 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加強了對外勞技能的認定標準。現在要求外勞必須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或具備不少於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這意味著僱主在招聘時需要更注重應聘者的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考慮成本因素。 僱主的應對策略 面對政策變化,僱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規劃體系。建議採用”金字塔式”人才結構,即以外勞補充基層崗位,同時培養本地員工擔任管理職位。這種模式既能解決用工需求,又能滿足政策要求。 其次,要加強與培訓機構的合作。最新政策鼓勵僱主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素質,還能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建議僱主制定中長期的培訓計劃,並將其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勞工的職業發展機會 對於內地勞工而言,政策變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要關注需求增長的行業,如護理、建築等領域。這些行業不僅配額較多,而且職業發展空間較大。建議有針對性地提升相關技能,獲取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 其次要了解政策的最新要求。例如,新政策對勞工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提前學習基礎粵語。同時要選擇正規的仲介機構,確保工作合約符合香港法律規定。保持良好的工作記錄也很重要,這將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未來趨勢與長期規劃 從長遠來看,香港外勞政策將朝著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預計未來會進一步細化行業標準,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障。同時,政策可能會鼓勵更多勞工轉向技術型崗位,提升整體勞動力素質。 對於僱主而言,需要著眼長遠,將外勞計劃納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包括建立穩定的勞資關係、投資員工培訓、完善管理制度等。對於勞工來說,應該將香港的工作經歷視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注重技能積累和經驗提升。 結語 政策變化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無論是僱主還是勞工,只有準確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規劃,才能在變革中把握主動。建議雙方都保持對政策動向的關注,及時調整策略,實現共贏發展。 面對政策變動,僱主如想合法合規聘請外勞,或勞工希望把握香港就業機遇,專業顧問能助你簡化流程,降低風險。 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專業建議:聯絡我們

閱讀

外勞成本 vs 本地員工|香港僱主必讀財務分析

外勞成本分析:表面數字與隱藏開支 「老闆,我們請個本地扎鐵工日薪2500,請個外勞可能2000就行,省了很多哦!」很多僱主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但如果你真的這樣向老闆報數,可能就漏算了一大筆「隱藏賬單」。 外勞的總體擁有成本,絕不止賬面薪資這麼簡單。就像買樓一樣,只看樓價不計管理費、維修費、差餉地租,最後一定會算錯數。今日,我們就來做一次徹底的財務分析,看清數字背後的真相。 賬面薪酬比較 單從月薪單價來看,外勞似乎確實存在一定優勢。本地建築技術工人月薪連同各項福利補貼,可能要到兩萬五港幣。而透過輸入外勞計劃聘請的工人,月薪或許可以控制在兩萬三左右,表面上每月節省了兩千元。 但精明的管理者都明白,薪酬支出只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本地員工的強積金供款、有薪假期、年終獎金等固然需要計算在内,但外勞同樣享有強積金等基本權益保障。僅僅比較月薪數字,就像比較蘋果和橙子,完全忽略了真正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 住宿與生活支出 真正讓許多初次聘用外勞的僱主大跌眼鏡的,是那些隱藏在賬本背後的額外開支。首當其衝的就是住宿成本。根據法例要求,僱主必須為外勞提供符合標準的住宿環境。無論是租用專門宿舍還是發放住房津貼,這筆開支每月動輒三千元以上,而且還需要投入管理時間確保住宿條件符合規格。 人力資源與管理成本 最容易被忽略的,或許是人力資源部門額外投入的時間成本。從申請階段的文書工作、應對政府部門查詢,到日常的合約管理、薪資計算、溝通協調,這些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專業人力時間。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其他創造價值的工作,現在卻成為必須的管理開支。 培訓與生產力損失 培訓成本也是個值得關注的因素。雖然本地員工也需要培訓,但外勞通常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香港的工作標準和安全規範。這段適應期的生產力損失,也應該計算在總成本之內。 勞資糾紛與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則是最難量化但又確實存在的因素。勞資糾紛的處理時間、工傷事故的潛在法律費用,這些都可能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而變得更加複雜和昂貴。 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解決人手短缺 當我們將所有這些成本項目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分析後,往往會得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在計算總體擁有成本後,外勞與本地員工的成本差異其實相當有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更高。 那麼,為什麼還要有輸入外勞計劃呢?關鍵在於理解其核心價值主張。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降低成本,而在於解決「有錢也請不到人」的根本難題。當工程項目因為人力短缺無法開工,或者現有業務因為人手不足無法擴展時,外勞提供的是一種確定性和業務連續性。 這種確定性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人力成本差異。一個按時完成的工程項目所避免的違約罰款,一個新開業酒店房間帶來的收入流,這些都是外勞計劃帶來的真正商業價值。 結語:從成本計算到價值投資 聰明的僱主應該超越簡單的月薪比較,從更宏觀的商業角度來評估外勞計劃。這不是一項節省成本的短線操作,而是一項確保業務穩定運營和持續發展的戰略投資。

閱讀

香港外勞計劃雙贏策略|僱主如何提升生產力與勞工發展

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不止是僱傭關係 在很多僱主眼裡,請外勞是「解決人手不足」;在外勞眼裡,來香港是「掙一筆錢」。如果雙方都只停留在這種短期交易思維,那外勞計劃的價值就被大大浪費了。 真正有遠見的僱主和勞工,會將這段關係視為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就像下棋一樣,只顧眼前一步必輸無疑,能夠看到後面三五步的人才是贏家。今日就來探討下,如何實現真正的雙贏。 僱主篇:如何讓外勞成為企業生力軍? 投資培訓與安全管理 投資培訓的回報相當豐厚。不要以為外勞「本來就會」。花點時間進行系統的崗前培訓,特別是安全培訓和公司標準流程培訓。一個熟練、懂安全的工人,其生產效率和安係數遠高於一個無人管教的生手,這筆投資絕對划算。 建立清晰的晉升路徑 設計清晰的晉升階梯很重要。不要讓所有外勞都停留在同一崗位和薪級。可以設立「學徒->技工->高級技工->組長」的晉升路徑,並明確每一級的技能要求和薪資水平。這給了勞工巨大的奮鬥目標,能極大地降低流失率,留住優秀人才。 鼓勵外勞提出改善意見 傾聽他們的聲音能帶來意外收穫。外勞長期在一線工作,他們往往能發現流程中不合理的細節或效率提升的空間。設立「合理化建議獎」,鼓勵他們提出改善意見。這不僅能優化工作,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參與感。 建立情感與歸屬感 把他們當「自己人」會有驚喜回報。一句問候、一頓節日聚餐、一次對他們家庭的問候,這些情感上的投入,換來的往往是更高的忠誠度和工作積極性。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員工好,員工自然對你好。 勞工篇:如何將香港經歷轉化為職業資本? 設立明確目標 明確目標很重要。你來為了什麼?如果只是單純掙兩年錢,那你可能只會機械勞動。如果你目標是「學技術、開眼界、為未來鋪路」,那你會主動抓住一切學習機會。 主動學習與技能提升 主動學習能讓你超越期望。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主動去學多一點。學學粵語,方便溝通;觀察老師傅怎麼做事,學他們的技巧;了解香港的工程標準和管理模式。這些軟實力,是你未來無論去哪裡都帶得走的資本。 建立良好職業口碑 建立你的職業口碑很重要。守時、負責、不斤斤計較、樂於合作。香港的圈子說大不大,一個好口碑的工人,不僅現任僱主會極力挽留,以後通過工友介紹也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財富管理與未來規劃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