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請不到人,這間經營了二十年的茶餐廳恐怕真的要關門了。」深水埗一家茶餐廳老闆陳先生嘆氣道。他的困境正是香港許多中小企業的縮影:門口貼著招聘啟事一個多月,來應徵的本地人屈指可數。
面對這種情況,陳先生和其他中小企老闆一樣,陷入兩難境地:申請輸入外勞,可能被指「搶本地人飯碗」;不申請,生意就難以維持。外勞對香港經濟來說,到底是解燃眉之急的「及時雨」,還是影響深遠的「慢性毒藥」?
香港中小企人手短缺的困境
走進觀塘工業區,不少中小型工廠都面臨人手短缺問題。「不是我們不想請本地人,是真的請不到。」從事塑料製品生產的李廠長直言,「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行,嫌辛苦、工作環境不夠光鮮。我們開出兩萬多的月薪,還是無人問津。」
據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的調查,超過六成餐飲業和建造業中小企表示,人手不足已經影響到日常營運。有茶餐廳因為缺人,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有裝修公司因為工人不夠,被迫推掉訂單。
在這種情況下,輸入外勞成了許多中小企的「救命稻草」。引入外勞後,這些企業總算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接訂單、提供服務不再捉襟見肘。
及時雨還是慢性毒藥?
對於依賴勞動力的中小企來說,外勞確實像是一場「及時雨」。元朗一家餐廳老闆黃女士說:「輸入兩名外勞後,我們終於可以恢復正常營業時間,生意額增加了三成。」她強調,這些崗位原本就請不到本地人,不存在「搶飯碗」的問題。
但勞工團體和經濟學者卻有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大規模輸入外勞可能成為香港經濟的「慢性毒藥」,會減慢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如果企業隨時可以請到外勞,他們還有什麼動力去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薪酬待遇?」勞工界代表李先生質疑。
也有學者指出,過度依賴外勞可能壓抑本地工人的薪酬增長。「為什麼要花錢培訓本地員工,當外勞更便宜、更聽話?」一位不願具名的企業主私下表示。
中小企老闆請外勞的挑戰與取捨
面對這兩難局面,中小企老闆們必須做出艱難選擇。選擇輸入外勞,可能面臨社會批評和員工關係緊張;不輸入外勞,則可能無法維持生意。
「每次申請外勞都要經過層層審批,還要向員工解釋為什麼要請外勞。」經營裝修公司的劉先生說,「最難的是要平衡各方利益,既要確保公司營運,又要照顧本地員工感受。」
有些老闆選擇了折中路線。他們在輸入外勞的同時,也投資培訓本地員工,讓本地員工逐漸轉型擔任管理或技術崗位。「我們請外勞做基礎工作,同時培訓本地員工做技術要求更高的工作,這樣大家都受益。」一家製造廠老闆分享經驗。
如何平衡外勞政策與本地就業
專家認為,解決這個難題需要找到平衡點。外勞政策不應該是一刀切,而應該根據行業實際情況制定細則。對於確實無法招聘到本地人的崗位,應該允許輸入外勞,但同時要設立保障機制,確保不會影響本地就業市場。
有企業主建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誘因,鼓勵企業優先聘用本地人,例如為培訓本地員工的企業提供補貼。同時,也應該改善某些行業的工作環境和晉升前景,增加對本地人的吸引力。
歸根結底,外勞問題反映的是香港經濟轉型期的深層次矛盾。在保持經濟活力與保障本地就業之間,需要找到一個謹慎的平衡點。對中小企老闆來說,這不僅是商業決策,更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考驗。
未來,香港需要的不只是外勞政策,更是一套完整的產業和人力資源規劃,才能讓中小企業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也能為本地工人創造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條路不容易走,但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