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BLOG

香港輸入外勞政策利弊|人力短缺的長遠解決方案

香港近年面臨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政府自2023年起推出多項輸入外勞計劃,截至今年初,獲批外勞配額已超過7.5萬人。這些措施雖然暫時緩解了部分行業的人手不足,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是否擠壓了本地就業空間?是否導致工資增長停滯?除了引進外勞,香港能否找到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香港輸入外勞政策的利與弊

外勞計劃在短期內確實填補了基層勞動力的缺口。根據官方數據,輸入外勞主要集中在那些本地人不願從事的基層職位,如護理、建築、餐飲服務等。這些計劃要求僱主支付外勞不低於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薪金,且須按規定進行本地招聘,理論上可以保障本地勞工權益。

然而,大規模輸入外勞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有報告指出,自計劃擴大後,餐飲業和零售業的失業率都有所上升,工資增長也出現停滯。許多本地工人,特別是年長和兼職者,反映工作機會減少,甚至無工可開。

可見,輸入外勞只能算是權宜之計,香港需要更全面的長遠策略。

提升本地勞動力參與

香港本地勞動力資源其實並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本地的勞動參與率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婦女和年長人士的就業潛力還有待挖掘。

通過加強幼兒照顧服務、完善家庭友善政策,能夠幫助更多婦女在生育後重返職場。同時,提供適合的再培訓課程和就業支援,也能引導年長人士和少數族裔投入勞動市場。

針對人力需求增長較快的行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升本地勞工技能,減少技能不匹配的問題,也是重要的一環。

科技應用與香港產業升級

依賴人力輸入並非長久之計,通過科技提升生產力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引入自動化技術和數碼工具,能夠減少對低技術人力的依賴。例如,餐飲業可使用自動點餐系統,物流業可發展智慧倉儲。

香港還應聚焦發展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產業,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同時,利用創新科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創造更多優質和高技術職位,吸引本地人才向上流動。

大灣區合作:香港人力資源配置的新機遇

香港不應孤立地解決問題,積極融入大灣區可以拓寬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池。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香港可以依托其國際金融、專業服務和科研優勢,與區內其他城市形成協同效應。例如,香港專注研發和設計,深圳負責產業化,廣州提供製造支援。

通過完善跨境交通和物流配送,香港居民可以享有更大的生活空間和消費選擇,這也有助於緩解本地部分行業的壓力。

政策配套與社會共識

任何長遠策略都需要完善的政策配套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政府應考慮為外勞計劃設立更靈活的調整機制,當本地某行業失業率惡化時,自動縮減相關外勞配額。同時,必須加強監督,確保僱主嚴格遵守薪酬規定和本地招聘要求。

持續投資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針對未來可能短缺的高技術人才,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

還應鼓勵企業提供更優厚的薪酬福利和家庭友善措施,提升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力。

通過完善跨境交通和物流配送,香港居民可以享有更大的生活空間和消費選擇,這也有助於緩解本地部分行業的壓力。

人力短缺與長遠解決方案總結

輸入外勞只是暫緩之計,而非長久之策。香港人力短缺問題涉及人口結構、產業轉型、區域競爭等多方面因素。

真正的解決方案在於多管齊下:短期內適度輸入外勞緩解行業壓力;中長期大力開發本地人力資源;根本性地加速科技應用與產業升級,並通過區域融合在更廣闊的空間中配置資源。

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同時,應對人力挑戰,保持長期的競爭力和繁榮。

想了解更多關於外勞申請流程與合規建議,請瀏覽我們的【外勞服務專頁】或聯絡我們的專業顧問。

 

分享:

其他文章

僱主與外勞長期合作指南 |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合作夥伴的策略與案例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為何需要轉變? 傳統的外勞用工模式往往著眼于短期需求,這種模式既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滿足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需求。實現從短期僱傭到長期夥伴關係的轉變,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勞動力供給,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 對於企業而言,將外勞視為長期夥伴意味著要改變過去”即用即棄”的思維方式。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投資於員工的長期發展。而對勞工來說,也需要樹立長期發展的觀念,將工作視為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企業如何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首先,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為外勞員工設計合理的晉升通道,讓他們看到在企業內的發展前景。例如,可以設立從初級工到高級工、再到技術指導的晉升體系。 其次,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除了基本工資外,可以提供年度獎金、技能津貼等激勵措施。完善的福利保障也很重要,包括醫療保險、退休金計劃等。這些措施能增強員工的歸屬感,降低人員流失率。 內地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建議 對內地勞工而言,要做好長期職業規劃,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希望成為技術專家,還是向管理崗位發展?根據目標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包括需要獲取的技能證書、需要積累的工作經驗等。 建議勞工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可以利用工餘時間參加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力。同時要注重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這些軟實力對長期發展同樣重要。建立專業的工作檔案,記錄自己的工作成就和技能提升情況。 成功案例分享:建築業與酒店業的啟示 某大型建築企業的案例值得借鑑。該公司實施”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選拔表現優秀的外勞進行重點培養。通過系統的技術培訓和管理課程,幫助他們成長為項目負責人。這一計劃不僅解決了企業的人才需求,也為勞工提供了發展平台。 另一個成功案例來自酒店業。某酒店集團推行”跨文化管理團隊”計劃,讓資深外勞參與管理決策。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管理水平,也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這些案例證明,長期合作關係能創造雙贏局面。 企業與勞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這包括:建立公平的績效考核體系、提供持續的培訓機會、創造包容的工作環境等。同時要加強與勞工的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 對勞工而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價值。積極適應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口碑。同時要合理規劃財務,為長期發展做好準備。建議定期進行職業評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發展規劃。 結語:僱主與外勞共創長期價值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的轉變,需要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合作關係,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通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雙方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的理想狀態。 如果你是香港僱主,想透過外勞計劃建立長期合作模式,或需要專業建議,【匠峰勞務顧問】可為你提供一站式合法合規顧問服務。 立即聯絡我們,了解更多:聯絡我們

閱讀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匠峰勞務顧問

HK01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日(17日)表示,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最新季度獲批的輸入勞工配額減至7,332個,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新一輪則批出986個勞工名額,全屬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配額。 建造業議會今日(17日)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減少,勞工市場需求變少,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晚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一直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以「組合拳」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包括加強培訓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增加開支投資基建工程,推展更多中小型工程項目等。 至於近期熱議的輸入外勞計劃,發展局表示,最新一輪(第九輪)申請中,共批出10宗共986個輸入勞工名額,涵蓋不同類型公營項目,如醫院工程、公營房屋、公共設施等,全數屬於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 發展局指,即使按需要批出新的申請,由於早前獲批的名額中部份已完成工作,計劃下獲批而仍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計及第九輪)的7,332個,即減少684人,總額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 發展局又稱,近數輪申請主要批出涉及工程後期工序的工種,例如空調製冷設備、消防設備等機電相關工種,均是行業嚴重短缺的工種,強調會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並在私營市場短期調整時支援工友,同時就輸入勞工申請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應對行業的人力需求。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411/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閱讀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匠峰勞務顧問

HK01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最高有$1.9萬津貼 | 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推出一年期的「加強支援及誘因鼓勵培訓措施」,其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學額在新學年將各增加1,200個,並提升津貼額至最高1.9萬元等,加強對本地工人的培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吸引新血入行,改善行內老齡化問題,並協助目前失業的工人轉移至其餘人手短缺的工種。     現時建造業議會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分別培訓工人學習多一項技能,以及培訓普通工人成為中工或大工,幫助他們提高就業機會。 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將於新一期課程增加「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的名額至合共4,000個,工人可免費報讀。此外,中工如報讀「技術提升」及「一專多能」課程,可分別獲發14,000元及10,000元畢業津貼;大工如報讀這兩項課程,可獲發放19,000元畢業津貼。他指,如課程受歡迎,議會「好有準備隨時加碼。」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跌,政府亦推出組裝合成建築法以及在工地使用智能機器,令勞工市場需求變少。他希望本地工人可參與培訓,增加就業機會,「例如你個工序做完,冇嘢做,就轉去做埋下一個工序囉」。 他又指,輸入外勞只是輔助措施,並非長久措施,希望政府可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建造業)好多行頭工種目前情況下唔需要輸入外勞,透過培訓、宣傳更多人入行就可以解決。但某啲工種可能真係需要,問題係冇新工程,變相工友岌岌可危⋯⋯預計到2025年尾或2026年,其他工種都相機有人失業,所以我哋要精準輸入。」 建造學院合作培訓計劃學員鄭佳茂,原從事假天花間隔工作,經僱主推介後參加培訓。他指,參加計劃令他取得牌照,增加未來晉升空間。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273/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最高有-1-9萬津貼-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