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BLOG

外勞依賴症:香港是否陷入低技術勞動力的惡性循環?

當輸入外勞從「暫時措施」變成「長期解藥」,香港的勞動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質變

走在香港的街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建築工地、餐廳廚房、安老院舍裡,越來越多崗位由外勞擔任。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各項輸入勞工計劃在短短一年半內已批准超過7.1萬個外勞配額,是過去年均輸入量的23倍。這種依賴外勞的趨勢,正在引發一個深刻問題:香港是否已經陷入低技術勞動力的惡性循環?

香港外勞依賴:數字背後的真相

政府自2023年起大幅放寬輸入外勞政策,先是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為建造業、運輸業和院舍護理業引入勞工,其後又透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這些職位包括侍應、收銀員、售貨員、洗碗工等低技術工種。

截至2025年3月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單獨就已批准超過5.4萬名外勞,其中超過3.6萬人從事原本不可輸入的工種。餐飲業成為最大輸入戶,侍應生(8,971人)、初級廚師(6,172人)和廚師(5,234人)佔據前三位。

外勞輸入與惡性循環:對僱主和本地工人的影響

這種大規模輸入外勞的趨勢,可能正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第一步:僱主發現輸入外勞可以解決招聘難題,且成本可控(外勞薪金不得低於中位數但通常取最低值),於是紛紛申請。

第二步:大量外勞進入市場,壓低了本地工人的工資議價能力。以紮鐵大工為例,工會參考日薪為2,930元,但實際上市場價格被壓至2,100元甚至更低。

第三步:本地工人因為工資停滯或下降而不願意入行,造成「無人做」的假象,僱主進一步要求輸入更多外勞。

這種循環已經在一些行業顯現。工聯會的調查發現,自擴大輸入外勞後,餐飲服務業和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從4.4%和3.5%升至5.0%和3.9%,遠高於整體失業率的3.2%。

本地工人困境:工資停滯與就業挑戰

對於本地低技術工人來說,這種變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衝擊。從事建築業的黃女士表示:「行業環境過去一年多以來急劇惡化,本地工友要『自降身價』求職,除了收入減少,『工搵人』變成『人搵工』亦感到朝不保夕,失去就業安全感。」

在餐飲業,情況同樣嚴峻。點心師傅余先生透露:「現時不少公司大量輸入外勞,不少崗位被外勞取代。而外勞往往因為受制於來港時付出了不少中介費,加上他們希望來港工作『搵錢』的決心,因而在公司哪怕受到不當的工作要求,在工作量和工作時數都超過本地工人也只能無奈接受。」

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在職工人,還改變了僱主的招聘行為。有保安公司故意提高招聘要求(如要求懂英語或不允許工作地點鄰近居所),使本地求職者難以符合資格。

為何香港僱主愈來愈依賴外勞?四大原因解構

香港對外勞的依賴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結構變化:香港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減少的雙重挑戰。預計到2028年,香港將短缺約18萬勞動力,涉及多個行業。

工作觀念轉變:本地年輕人教育水平提高,越來越不願意從事體力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的低技術工作。

經濟結構問題:香港經濟高度集中於幾個主要產業,導致部分低技術行業薪酬長期偏低,缺乏吸引力。

短期利益驅動:對僱主而言,輸入外勞往往比提高工資改善條件來吸引本地工人更加「划算」。

如何打破外勞依賴:政策與僱主可行方案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多管齊下的策略:

動態調整配額:政府應根據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輸入外勞配額。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應當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

加強監管透明:定期公開輸入外勞的企業資料,諮詢受影響的行業工會意見,確保外勞薪酬不低於本地行業工資中位數,防止外勞計劃被濫用。

改善本地就業:重點改善低技術行業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增強對本地人的吸引力。同時積極推動本地勞工再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

科技替代人工:長遠而言,應該鼓勵行業通過科技應用和自動化,減少對低技術人力的依賴。例如餐飲業可以引入自動點餐系統,建造業可以使用預製組件等。

香港勞動市場的未來:外勞、科技與本地人才之間的平衡

香港正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依賴外勞來填補低技術勞動力缺口,還是從根本上重塑勞動力市場結構?

過度依賴外勞雖然能夠短期緩解人手短缺問題,但長期來看可能壓抑本地工資增長、阻礙生產力提升,並使相關行業缺乏動力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

真正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一方面適度有限地輸入外勞以應對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工作條件、提升薪酬水平和推動技術進步,逐步減少對低技術外勞的依賴。

香港的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十字路口。選擇哪條路,將決定香港未來是走向高質量發展,還是陷入低技術勞動力的惡性循環。這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更關係到社會的公平與穩定。

香港僱主正面臨前所未有嘅人手挑戰。想清楚了解外勞政策、輸入流程同最新配額走勢?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一對一專業建議,助你平衡外勞需求與企業長遠發展。

分享:

其他文章

僱主與外勞長期合作指南 |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合作夥伴的策略與案例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為何需要轉變? 傳統的外勞用工模式往往著眼于短期需求,這種模式既不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難以滿足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需求。實現從短期僱傭到長期夥伴關係的轉變,需要雙方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勞動力供給,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 對於企業而言,將外勞視為長期夥伴意味著要改變過去”即用即棄”的思維方式。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投資於員工的長期發展。而對勞工來說,也需要樹立長期發展的觀念,將工作視為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企業如何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首先,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為外勞員工設計合理的晉升通道,讓他們看到在企業內的發展前景。例如,可以設立從初級工到高級工、再到技術指導的晉升體系。 其次,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體系。除了基本工資外,可以提供年度獎金、技能津貼等激勵措施。完善的福利保障也很重要,包括醫療保險、退休金計劃等。這些措施能增強員工的歸屬感,降低人員流失率。 內地勞工的長期職業規劃建議 對內地勞工而言,要做好長期職業規劃,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希望成為技術專家,還是向管理崗位發展?根據目標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包括需要獲取的技能證書、需要積累的工作經驗等。 建議勞工主動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可以利用工餘時間參加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力。同時要注重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這些軟實力對長期發展同樣重要。建立專業的工作檔案,記錄自己的工作成就和技能提升情況。 成功案例分享:建築業與酒店業的啟示 某大型建築企業的案例值得借鑑。該公司實施”技術骨幹培養計劃”,選拔表現優秀的外勞進行重點培養。通過系統的技術培訓和管理課程,幫助他們成長為項目負責人。這一計劃不僅解決了企業的人才需求,也為勞工提供了發展平台。 另一個成功案例來自酒店業。某酒店集團推行”跨文化管理團隊”計劃,讓資深外勞參與管理決策。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管理水平,也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這些案例證明,長期合作關係能創造雙贏局面。 企業與勞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這包括:建立公平的績效考核體系、提供持續的培訓機會、創造包容的工作環境等。同時要加強與勞工的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 對勞工而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價值。積極適應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職業口碑。同時要合理規劃財務,為長期發展做好準備。建議定期進行職業評估,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發展規劃。 結語:僱主與外勞共創長期價值 從短期勞工到長期夥伴的轉變,需要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這種轉變不僅能帶來更穩定的合作關係,還能創造更大的綜合價值。通過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雙方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的理想狀態。 如果你是香港僱主,想透過外勞計劃建立長期合作模式,或需要專業建議,【匠峰勞務顧問】可為你提供一站式合法合規顧問服務。 立即聯絡我們,了解更多:聯絡我們

閱讀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匠峰勞務顧問

HK01 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 | 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日(17日)表示,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最新季度獲批的輸入勞工配額減至7,332個,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新一輪則批出986個勞工名額,全屬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配額。 建造業議會今日(17日)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減少,勞工市場需求變少,建議政府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發展局今晚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一直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以「組合拳」應對建造業的人力供求情況,包括加強培訓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增加開支投資基建工程,推展更多中小型工程項目等。 至於近期熱議的輸入外勞計劃,發展局表示,最新一輪(第九輪)申請中,共批出10宗共986個輸入勞工名額,涵蓋不同類型公營項目,如醫院工程、公營房屋、公共設施等,全數屬於合資格申請的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短缺工種。 發展局指,即使按需要批出新的申請,由於早前獲批的名額中部份已完成工作,計劃下獲批而仍有效的輸入勞工配額整體數目持續下降,由今年第二季的8,016個減至最新季度(計及第九輪)的7,332個,即減少684人,總額遠低計劃配額上限1.2萬個,反映當局配合建造業實際人力市場情況動態調節。 發展局又稱,近數輪申請主要批出涉及工程後期工序的工種,例如空調製冷設備、消防設備等機電相關工種,均是行業嚴重短缺的工種,強調會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並在私營市場短期調整時支援工友,同時就輸入勞工申請做好審批及把關工作,應對行業的人力需求。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411/建造業倡動態評估輸外勞需求-發展局-最新一季配額減少近700個  

閱讀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匠峰勞務顧問

HK01 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 | 最高有$1.9萬津貼 | 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近年私人工程量下跌,部份建造業工種失業率高企。建造業議會推出一年期的「加強支援及誘因鼓勵培訓措施」,其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學額在新學年將各增加1,200個,並提升津貼額至最高1.9萬元等,加強對本地工人的培訓。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吸引新血入行,改善行內老齡化問題,並協助目前失業的工人轉移至其餘人手短缺的工種。     現時建造業議會設「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課程,分別培訓工人學習多一項技能,以及培訓普通工人成為中工或大工,幫助他們提高就業機會。 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指,將於新一期課程增加「一專多能」及「技術提升」的名額至合共4,000個,工人可免費報讀。此外,中工如報讀「技術提升」及「一專多能」課程,可分別獲發14,000元及10,000元畢業津貼;大工如報讀這兩項課程,可獲發放19,000元畢業津貼。他指,如課程受歡迎,議會「好有準備隨時加碼。」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表示,近期私人工程量跌,政府亦推出組裝合成建築法以及在工地使用智能機器,令勞工市場需求變少。他希望本地工人可參與培訓,增加就業機會,「例如你個工序做完,冇嘢做,就轉去做埋下一個工序囉」。 他又指,輸入外勞只是輔助措施,並非長久措施,希望政府可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評估對輸入外勞的需求。「(建造業)好多行頭工種目前情況下唔需要輸入外勞,透過培訓、宣傳更多人入行就可以解決。但某啲工種可能真係需要,問題係冇新工程,變相工友岌岌可危⋯⋯預計到2025年尾或2026年,其他工種都相機有人失業,所以我哋要精準輸入。」 建造學院合作培訓計劃學員鄭佳茂,原從事假天花間隔工作,經僱主推介後參加培訓。他指,參加計劃令他取得牌照,增加未來晉升空間。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0286273/建造業議會增培訓額-最高有-1-9萬津貼-工會-好多工種毋須外勞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