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失業人數增加,外界關注輸入外勞影響就業市場。特首李家超今日(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並沒有提出暫停輸入外勞計劃,但就輸入外勞較多的工種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新增要求,包括僱主本地招聘時間延長至6星期,以及原以企業所有職位為基礎計算的「2:1」本地僱員及外勞比例,改為按「同一崗位/職位」比例計算。
.jpg)
李家超指,人口持續高齡化導致本港勞動人口下降,適度輸入勞工有助紓緩人力短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李表示,為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明日起將新增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時的要求。
新增要求包括,申請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外勞的僱主於本地招聘的時間由4星期延長至6星期,期間必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舉行的實地招聘會。
本地與外勞比例「2:1」 由整體公司職位計 轉按崗位計
另外,現有本地僱員及外勞的輸入比例,以整體公司職位計算後為「2:1」,李家超表示日後將以申請職位計算比例。換言之,僱主申請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一名,便須已聘用本地全職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各兩名。

李家超指出,上述措施聚焦於輸入勞工較多的指定工種,除確保真正面對本地招聘困難的企業能有序輸入補充勞工,亦避免企業因人手不足而結業,導致原有員工全體失業。
工會:收緊比例可保半數前線員工權益 料本地招聘延長至6周成效不大
香港飲食業職工會聯合會秘書長何仁清相信,是次調整外勞比例可保障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他舉例,一間食肆後勤或有30人,前線員工通常比後勤少,有10人左右,以原定比例計算,該食肆可聘請20名外勞,可全數取代前線員工,若按新崗位比例計算,至少可確保一半前線員工的權益。他亦建議,政府看見調整比例的成效後,可將該措施擴展至其他工種。
不過,他亦指出延長本地招聘期至6周成效不大。他認為,「有心聘請本地人嘅公司兩個禮拜都請到人」,擔憂部分公司仍只視本地招聘為既有流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勸退本地員工,然後藉機申請外勞。
何仁清認為,政府若想更好地保障本地勞工權益,可以要求僱主提供同一崗位員工的入息資料,確保僱主在招聘會開出的薪金條件不會與市場相差太遠。
.jpg)
.jpg)
.jpg)
勞工處自2023年9月起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優化計劃),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目前計劃年限屆滿。
今年5月至7月失業率升至3.7%,當中餐飲業升至6.4%。本地勞工認為擴大外勞輸入導致失業率攀升、僱主聘用外勞後解僱本地工人、本地議價能力降低。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