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景,足以讓一個城市脫胎換骨。當科技浪潮遇上人口老化,香港的勞動力市場將會呈現怎樣的光景?
當前現實:外勞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撐
走在2025年的香港街頭,外勞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截至2025年5月底,香港各項輸入勞工計劃已批准超過7萬個外勞配額,其中「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就佔了約五萬人。這些外勞從事前線護理、餐飲服務、建築工程等本地人不願從事的工種,成為香港經濟運行的重要支撐。
然而,外勞政策也引發不少爭議。2025年3月至5月,香港失業率升至3.5%,創兩年新高。社會上出現要求檢討甚至停止輸入外勞的呼聲。那麼,十年後的香港,還會需要這麼多外勞嗎?
科技替代外勞?AI與機械人對勞動市場的衝擊
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多達三億個全職工作可能被AI取代,香港更是頭五個最受影響的地區之一。這波「科技外勞」浪潮正在改變職場生態。
到2035年,我們可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餐廳裡,AI點餐系統和送餐機械人取代了部分侍應和送餐員;工地上,智能建築機械和預製組件減少了對建築工人的需求;院舍中,智能監護設備和護理機械人協助長者日常起居。
然而,科技替代並非萬能。中文大學商學院李兆波指出:「AI、機械人可做到不眠不休,且不用加薪」。但他也強調,政府需要制定「遊戲規則」,平衡「科技外勞」帶來的衝擊。
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香港無可避免的挑戰
香港面臨的不只是科技變革,還有無可避免的人口結構變化。根據《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年,本地勞動人口將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到2035年,這問題可能更加嚴峻。
人口老化意味著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勞動力供應減少;另一方面,護理需求增加。即使科技能夠替代部分人力,但對人性化服務的需求很可能不減反增。安老服務就是典型例子——孫玉菡曾在2022年指出,「單靠本地勞工,基本上沒有可能滿足現在及未來的需求」。
2035年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未來圖景
綜合科技發展和人口趨勢,我們可以嘗試描繪2035年香港勞動力市場的可能圖景:
高度自動化的行業:製造業、物流業、餐飲服務業等重複性勞動為主的行業,將大量應用自動化和AI技術,對低技術外勞的需求大幅減少。
人性化服務行業:護理服務、幼兒照顧、心理輔導等需要人情味和人際互動的工作,仍然需要大量人力。這些崗位可能繼續需要外勞補充。
新興職業領域:隨著科技發展,將出現許多現在難以想像的新職業。這些崗位需要高技能人才,可能加劇對國際專才的競爭。
政策挑戰:外勞配額、退場機制與靈活調整
面對這些變化,香港需要更前瞻性的人力政策。勞工界建議設立「階梯式退場機制」,當本地個別行業經營環境變差或失業率惡化時,啟動分階段縮減輸入勞工配額。
有建議借鑒新加坡經驗,為配額加入「可加可減機制」,根據各行業實際人力供求情況靈活調整。同時,也應該考慮「國際市價」概念,使輸入勞工的薪酬標準更符合市場實際。
本地人才培養與再培訓:僱主的長遠策略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本地人才培養始終是根本。JobsDB香港區總經理李政勳指出:「就業人士理應提升自身能力,而非憂慮被AI或機械人取代,而僱主應該在投放資源發展科技的同時,加強員工的『再培訓』。」
未來十年,香港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幫助本地工人轉型升級,適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要求。特別是針對那些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工種,提前做好轉型準備。
結語:科技與外勞之間的平衡,僱主如何應對?
十年後的香港,可能不再需要如此大規模輸入低技術外勞,但對高技能專才和特定服務領域人力的需求可能持續甚至增加。
關鍵在於找到科技應用與人力投入的適當平衡點——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高效率,又能保留人性化服務的溫度;既能適度引進外部人才,又能培養本地勞動力。
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規劃。現在就應該開始思考並準備,因為十年時間,轉眼即至。
十年轉眼即至,香港僱主需要提早規劃。想了解外勞申請、人才政策與再培訓方案,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專業分析與一對一建議,助你企業把握未來十年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