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輸入外勞從「暫時措施」變成「長期解藥」,香港的勞動市場正在悄然發生質變
走在香港的街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建築工地、餐廳廚房、安老院舍裡,越來越多崗位由外勞擔任。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各項輸入勞工計劃在短短一年半內已批准超過7.1萬個外勞配額,是過去年均輸入量的23倍。這種依賴外勞的趨勢,正在引發一個深刻問題:香港是否已經陷入低技術勞動力的惡性循環?
香港外勞依賴:數字背後的真相
政府自2023年起大幅放寬輸入外勞政策,先是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為建造業、運輸業和院舍護理業引入勞工,其後又透過「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這些職位包括侍應、收銀員、售貨員、洗碗工等低技術工種。
截至2025年3月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單獨就已批准超過5.4萬名外勞,其中超過3.6萬人從事原本不可輸入的工種。餐飲業成為最大輸入戶,侍應生(8,971人)、初級廚師(6,172人)和廚師(5,234人)佔據前三位。
外勞輸入與惡性循環:對僱主和本地工人的影響
這種大規模輸入外勞的趨勢,可能正在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第一步:僱主發現輸入外勞可以解決招聘難題,且成本可控(外勞薪金不得低於中位數但通常取最低值),於是紛紛申請。
第二步:大量外勞進入市場,壓低了本地工人的工資議價能力。以紮鐵大工為例,工會參考日薪為2,930元,但實際上市場價格被壓至2,100元甚至更低。
第三步:本地工人因為工資停滯或下降而不願意入行,造成「無人做」的假象,僱主進一步要求輸入更多外勞。
這種循環已經在一些行業顯現。工聯會的調查發現,自擴大輸入外勞後,餐飲服務業和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從4.4%和3.5%升至5.0%和3.9%,遠高於整體失業率的3.2%。
本地工人困境:工資停滯與就業挑戰
對於本地低技術工人來說,這種變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衝擊。從事建築業的黃女士表示:「行業環境過去一年多以來急劇惡化,本地工友要『自降身價』求職,除了收入減少,『工搵人』變成『人搵工』亦感到朝不保夕,失去就業安全感。」
在餐飲業,情況同樣嚴峻。點心師傅余先生透露:「現時不少公司大量輸入外勞,不少崗位被外勞取代。而外勞往往因為受制於來港時付出了不少中介費,加上他們希望來港工作『搵錢』的決心,因而在公司哪怕受到不當的工作要求,在工作量和工作時數都超過本地工人也只能無奈接受。」
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在職工人,還改變了僱主的招聘行為。有保安公司故意提高招聘要求(如要求懂英語或不允許工作地點鄰近居所),使本地求職者難以符合資格。
為何香港僱主愈來愈依賴外勞?四大原因解構
香港對外勞的依賴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口結構變化:香港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減少的雙重挑戰。預計到2028年,香港將短缺約18萬勞動力,涉及多個行業。
工作觀念轉變:本地年輕人教育水平提高,越來越不願意從事體力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的低技術工作。
經濟結構問題:香港經濟高度集中於幾個主要產業,導致部分低技術行業薪酬長期偏低,缺乏吸引力。
短期利益驅動:對僱主而言,輸入外勞往往比提高工資改善條件來吸引本地工人更加「划算」。
如何打破外勞依賴:政策與僱主可行方案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多管齊下的策略:
動態調整配額:政府應根據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輸入外勞配額。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應當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
加強監管透明:定期公開輸入外勞的企業資料,諮詢受影響的行業工會意見,確保外勞薪酬不低於本地行業工資中位數,防止外勞計劃被濫用。
改善本地就業:重點改善低技術行業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增強對本地人的吸引力。同時積極推動本地勞工再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
科技替代人工:長遠而言,應該鼓勵行業通過科技應用和自動化,減少對低技術人力的依賴。例如餐飲業可以引入自動點餐系統,建造業可以使用預製組件等。
香港勞動市場的未來:外勞、科技與本地人才之間的平衡
香港正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依賴外勞來填補低技術勞動力缺口,還是從根本上重塑勞動力市場結構?
過度依賴外勞雖然能夠短期緩解人手短缺問題,但長期來看可能壓抑本地工資增長、阻礙生產力提升,並使相關行業缺乏動力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
真正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一方面適度有限地輸入外勞以應對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工作條件、提升薪酬水平和推動技術進步,逐步減少對低技術外勞的依賴。
香港的勞動力市場正面臨十字路口。選擇哪條路,將決定香港未來是走向高質量發展,還是陷入低技術勞動力的惡性循環。這不僅關係到經濟發展,更關係到社會的公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