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自2023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以來,不斷強調計劃的成功與成效。然而與官方說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卻充滿質疑與不滿。這種巨大的認知落差從何而來?讓我們深入解構這個爭議不斷的政策。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官方數據:成功還是表象?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確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2025年3月底,計劃共接獲12,623宗申請,申請輸入勞工數量高達107,083名,其中獲批申請有7,864宗,涉及54,278名輸入勞工。這些數字看似證明了計劃受到企業歡迎,也能緩解行業人手短缺問題。
勞工處網站上羅列了計劃的嚴格規定:僱主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且支付輸入勞工的薪酬不得低於相關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輸入勞工與本地勞工同樣受香港勞工法例保障;僱主還需為每名輸入勞工繳交徵款,供僱員再培訓局培訓本地工人。從表面看,這些設計似乎兼顧了企業需求與本地工人權益。
香港僱主與工人為何質疑「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四大原因解構:
一、本地工人就業環境惡化
雖然政府強調計劃設有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機制,但不少工友親身經歷的就業現實卻並非如此。工聯會反映,自計劃擴大後,「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由4.4%及3.5%升至5.0%及3.9%。
更有工友指出,計劃實施後出現了「全職變兼職」、工時減少甚至被解僱的情況。有建築業工友慨嘆已被外勞取代,「完全唔夠工開」;也有原本在茶餐廳做兼職侍應的中年媽媽,在僱主輸入外勞後便無工可返。這些親身經歷與政府的「成功說」形成強烈對比。
二、「假招聘」與監管漏洞
計劃要求僱主在申請輸入勞工前必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但這項規定被指存在漏洞。立法會議員也關注到有僱主透過「假招聘」(例如在面試後以不符合要求拒絕聘用合適的本地求職者)營造「本地請不到人」的假象。
雖然政府表示會聯繫每名不獲聘用的本地求職者了解情況,但實際執行效果令人懷疑。勞工處自己也承認,有公司因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求職者而受到行政制裁,這證實了漏洞確實存在。
三、工資停滯與中位數爭議
計劃規定輸入勞工的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但這反而可能成為壓制本地工人工資增長的因素。
工聯會指出,「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工資中位數在過去一年半停滯在1.6萬元水平。更有批評指常見職位表內部分工種(如廁所清潔工、垃圾收集工)的中位工資(10,890元)低於市場實際水平,甚至比食環署的外判工還要低兩三成。這使得「中位數」這個原本旨在保障本地工人的設計,反而成了工資增長的「緊箍咒」。
四、輸入勞工權益保障不足
雖然政府強調輸入勞工與本地勞工同樣受勞工法例保障,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有報道指出剝削輸入勞工的情況相當普遍,包括濫收雜費、扣起身份證和提款卡、非法回扣、陰陽合同、無償加班等。
問題在於投訴機制不完善—投訴成本過高、程序曠日持久,且投訴往往導致失業,使得輸入勞工不敢發聲。雖然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跟進懷疑個案,但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成功與否:政府數字 VS 市場實況
政府評估計劃成功的標準,似乎主要集中在申請數量和獲批宗數上。而民間的感受則來自於就業現實—能否找到工作、工資有無增長、工作條件是否改善。
這種衡量標準的差異,正是官方與民間對計劃評價天壤之別的主要原因。對政府來說,批准了數萬名輸入勞工代表計劃「成功」;對本地工人來說,失業率上升和工資停滯則意味著計劃「失敗」。
香港外勞政策未來方向:對僱主與工人的啟示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將於2025年9月試行期滿,政府表示正在檢討計劃的涵蓋範圍、運作和實施安排。要真正解決問題,或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加強監管與透明度:嚴格審查僱主的本地招聘過程,確保招聘真實有效;定期公布按行業劃分的輸入勞工數據,提高透明度。
完善投訴機制:降低輸入勞工的投訴成本,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確保他們敢於舉報不當行為而不會失去工作。
動態調整配額:考慮設立「階梯式退場機制」,當特定行業失業率升高時,自動縮減相關外勞配額。
真正投資本地人力:將資源更多投向本地工人培訓和再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競爭力,從根本解決結構性人力錯配問題。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爭議本質上反映了香港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如何平衡企業的人力需求與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真正成功的勞工政策,不應只看申請數字,而應讓企業和工人都能感受到實質效益。只有這樣,官方說法與民間感受才不會如此割裂。
如果你係香港企業老闆,想知道點樣快速合法申請外勞、縮短招聘流程,歡迎聯絡我們【匠峰勞務顧問】獲取一對一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