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峰勞務顧問有限公司

外勞BLOG

解構「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政府說很成功,為何民間還是不買帳?

香港政府自2023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以來,不斷強調計劃的成功與成效。然而與官方說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卻充滿質疑與不滿。這種巨大的認知落差從何而來?讓我們深入解構這個爭議不斷的政策。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官方數據:成功還是表象?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確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截至2025年3月底,計劃共接獲12,623宗申請,申請輸入勞工數量高達107,083名,其中獲批申請有7,864宗,涉及54,278名輸入勞工。這些數字看似證明了計劃受到企業歡迎,也能緩解行業人手短缺問題。

勞工處網站上羅列了計劃的嚴格規定:僱主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且支付輸入勞工的薪酬不得低於相關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輸入勞工與本地勞工同樣受香港勞工法例保障;僱主還需為每名輸入勞工繳交徵款,供僱員再培訓局培訓本地工人。從表面看,這些設計似乎兼顧了企業需求與本地工人權益。

香港僱主與工人為何質疑「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四大原因解構:

一、本地工人就業環境惡化

雖然政府強調計劃設有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機制,但不少工友親身經歷的就業現實卻並非如此。工聯會反映,自計劃擴大後,「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分別由4.4%及3.5%升至5.0%及3.9%。

更有工友指出,計劃實施後出現了「全職變兼職」、工時減少甚至被解僱的情況。有建築業工友慨嘆已被外勞取代,「完全唔夠工開」;也有原本在茶餐廳做兼職侍應的中年媽媽,在僱主輸入外勞後便無工可返。這些親身經歷與政府的「成功說」形成強烈對比。

二、「假招聘」與監管漏洞

計劃要求僱主在申請輸入勞工前必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但這項規定被指存在漏洞。立法會議員也關注到有僱主透過「假招聘」(例如在面試後以不符合要求拒絕聘用合適的本地求職者)營造「本地請不到人」的假象。

雖然政府表示會聯繫每名不獲聘用的本地求職者了解情況,但實際執行效果令人懷疑。勞工處自己也承認,有公司因無合理理由拒絕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求職者而受到行政制裁,這證實了漏洞確實存在。

三、工資停滯與中位數爭議

計劃規定輸入勞工的薪酬不得少於本地工人擔任相類職位的每月工資中位數,但這反而可能成為壓制本地工人工資增長的因素。

工聯會指出,「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工資中位數在過去一年半停滯在1.6萬元水平。更有批評指常見職位表內部分工種(如廁所清潔工、垃圾收集工)的中位工資(10,890元)低於市場實際水平,甚至比食環署的外判工還要低兩三成。這使得「中位數」這個原本旨在保障本地工人的設計,反而成了工資增長的「緊箍咒」。

四、輸入勞工權益保障不足

雖然政府強調輸入勞工與本地勞工同樣受勞工法例保障,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有報道指出剝削輸入勞工的情況相當普遍,包括濫收雜費、扣起身份證和提款卡、非法回扣、陰陽合同、無償加班等。

問題在於投訴機制不完善—投訴成本過高、程序曠日持久,且投訴往往導致失業,使得輸入勞工不敢發聲。雖然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跟進懷疑個案,但實際效果仍有待觀察。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成功與否:政府數字 VS 市場實況

政府評估計劃成功的標準,似乎主要集中在申請數量和獲批宗數上。而民間的感受則來自於就業現實—能否找到工作、工資有無增長、工作條件是否改善。

這種衡量標準的差異,正是官方與民間對計劃評價天壤之別的主要原因。對政府來說,批准了數萬名輸入勞工代表計劃「成功」;對本地工人來說,失業率上升和工資停滯則意味著計劃「失敗」。

香港外勞政策未來方向:對僱主與工人的啟示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將於2025年9月試行期滿,政府表示正在檢討計劃的涵蓋範圍、運作和實施安排。要真正解決問題,或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加強監管與透明度:嚴格審查僱主的本地招聘過程,確保招聘真實有效;定期公布按行業劃分的輸入勞工數據,提高透明度。

完善投訴機制:降低輸入勞工的投訴成本,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確保他們敢於舉報不當行為而不會失去工作。

動態調整配額:考慮設立「階梯式退場機制」,當特定行業失業率升高時,自動縮減相關外勞配額。

真正投資本地人力:將資源更多投向本地工人培訓和再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能和競爭力,從根本解決結構性人力錯配問題。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爭議本質上反映了香港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如何平衡企業的人力需求與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真正成功的勞工政策,不應只看申請數字,而應讓企業和工人都能感受到實質效益。只有這樣,官方說法與民間感受才不會如此割裂。

如果你係香港企業老闆,想知道點樣快速合法申請外勞、縮短招聘流程,歡迎聯絡我們【匠峰勞務顧問】獲取一對一專業建議。

分享:

其他文章

香港外勞政策新規:香港僱主如何提前佈局?勞工如何把握機會?

香港外勞政策最新變化 香港外勞政策正在經歷重要調整,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行業適用範圍持續擴大,最近新增了護理業、物流業等領域。其次,配額審批機制更加靈活,引入了更具彈性的分配方式。此外,政府加強了對外勞權益的保障力度,同時也強化了對僱主的監管要求。 這些政策調整反映了香港勞動力市場的深層次變化。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降,多個行業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政府正在尋求平衡點,既要解決企業的用工需求,又要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最新政策還突出了對技能培訓的重視,要求僱主必須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 新政策的具體內容與要求 在配額分配方面,新政策引入了”行業急需指數”評估機制。該機制會根據各行業的實際缺工程度、對經濟的重要性等因素,動態調整外勞配額。建築業、護理業等嚴重缺工的行業將獲得更多配額,但同時也要求僱主提交詳細的本地招聘證明。 另一個重要變化是加強了對外勞技能的認定標準。現在要求外勞必須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認證,或具備不少於三年的相關工作經驗。這意味著僱主在招聘時需要更注重應聘者的專業能力,而非僅僅考慮成本因素。 僱主的應對策略 面對政策變化,僱主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建立更完善的人力資源規劃體系。建議採用”金字塔式”人才結構,即以外勞補充基層崗位,同時培養本地員工擔任管理職位。這種模式既能解決用工需求,又能滿足政策要求。 其次,要加強與培訓機構的合作。最新政策鼓勵僱主與職業訓練局等機構合作,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課程。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員工素質,還能獲得政策上的支持。建議僱主制定中長期的培訓計劃,並將其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勞工的職業發展機會 對於內地勞工而言,政策變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首先要關注需求增長的行業,如護理、建築等領域。這些行業不僅配額較多,而且職業發展空間較大。建議有針對性地提升相關技能,獲取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 其次要了解政策的最新要求。例如,新政策對勞工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提前學習基礎粵語。同時要選擇正規的仲介機構,確保工作合約符合香港法律規定。保持良好的工作記錄也很重要,這將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未來趨勢與長期規劃 從長遠來看,香港外勞政策將朝著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預計未來會進一步細化行業標準,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障。同時,政策可能會鼓勵更多勞工轉向技術型崗位,提升整體勞動力素質。 對於僱主而言,需要著眼長遠,將外勞計劃納入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包括建立穩定的勞資關係、投資員工培訓、完善管理制度等。對於勞工來說,應該將香港的工作經歷視為職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注重技能積累和經驗提升。 結語 政策變化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無論是僱主還是勞工,只有準確把握政策方向,提前做好規劃,才能在變革中把握主動。建議雙方都保持對政策動向的關注,及時調整策略,實現共贏發展。 面對政策變動,僱主如想合法合規聘請外勞,或勞工希望把握香港就業機遇,專業顧問能助你簡化流程,降低風險。 立即聯絡【匠峰勞務顧問】,獲取專業建議:聯絡我們

閱讀

外勞成本 vs 本地員工|香港僱主必讀財務分析

外勞成本分析:表面數字與隱藏開支 「老闆,我們請個本地扎鐵工日薪2500,請個外勞可能2000就行,省了很多哦!」很多僱主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此。但如果你真的這樣向老闆報數,可能就漏算了一大筆「隱藏賬單」。 外勞的總體擁有成本,絕不止賬面薪資這麼簡單。就像買樓一樣,只看樓價不計管理費、維修費、差餉地租,最後一定會算錯數。今日,我們就來做一次徹底的財務分析,看清數字背後的真相。 賬面薪酬比較 單從月薪單價來看,外勞似乎確實存在一定優勢。本地建築技術工人月薪連同各項福利補貼,可能要到兩萬五港幣。而透過輸入外勞計劃聘請的工人,月薪或許可以控制在兩萬三左右,表面上每月節省了兩千元。 但精明的管理者都明白,薪酬支出只是人力成本的一部分。本地員工的強積金供款、有薪假期、年終獎金等固然需要計算在内,但外勞同樣享有強積金等基本權益保障。僅僅比較月薪數字,就像比較蘋果和橙子,完全忽略了真正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 住宿與生活支出 真正讓許多初次聘用外勞的僱主大跌眼鏡的,是那些隱藏在賬本背後的額外開支。首當其衝的就是住宿成本。根據法例要求,僱主必須為外勞提供符合標準的住宿環境。無論是租用專門宿舍還是發放住房津貼,這筆開支每月動輒三千元以上,而且還需要投入管理時間確保住宿條件符合規格。 人力資源與管理成本 最容易被忽略的,或許是人力資源部門額外投入的時間成本。從申請階段的文書工作、應對政府部門查詢,到日常的合約管理、薪資計算、溝通協調,這些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專業人力時間。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於其他創造價值的工作,現在卻成為必須的管理開支。 培訓與生產力損失 培訓成本也是個值得關注的因素。雖然本地員工也需要培訓,但外勞通常需要更多時間適應香港的工作標準和安全規範。這段適應期的生產力損失,也應該計算在總成本之內。 勞資糾紛與風險成本 風險成本則是最難量化但又確實存在的因素。勞資糾紛的處理時間、工傷事故的潛在法律費用,這些都可能因為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而變得更加複雜和昂貴。 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解決人手短缺 當我們將所有這些成本項目一一列出並進行量化分析後,往往會得出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在計算總體擁有成本後,外勞與本地員工的成本差異其實相當有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更高。 那麼,為什麼還要有輸入外勞計劃呢?關鍵在於理解其核心價值主張。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不在於降低成本,而在於解決「有錢也請不到人」的根本難題。當工程項目因為人力短缺無法開工,或者現有業務因為人手不足無法擴展時,外勞提供的是一種確定性和業務連續性。 這種確定性的價值,遠遠超過單純的人力成本差異。一個按時完成的工程項目所避免的違約罰款,一個新開業酒店房間帶來的收入流,這些都是外勞計劃帶來的真正商業價值。 結語:從成本計算到價值投資 聰明的僱主應該超越簡單的月薪比較,從更宏觀的商業角度來評估外勞計劃。這不是一項節省成本的短線操作,而是一項確保業務穩定運營和持續發展的戰略投資。

閱讀

香港外勞計劃雙贏策略|僱主如何提升生產力與勞工發展

外勞計劃的真正價值:不止是僱傭關係 在很多僱主眼裡,請外勞是「解決人手不足」;在外勞眼裡,來香港是「掙一筆錢」。如果雙方都只停留在這種短期交易思維,那外勞計劃的價值就被大大浪費了。 真正有遠見的僱主和勞工,會將這段關係視為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就像下棋一樣,只顧眼前一步必輸無疑,能夠看到後面三五步的人才是贏家。今日就來探討下,如何實現真正的雙贏。 僱主篇:如何讓外勞成為企業生力軍? 投資培訓與安全管理 投資培訓的回報相當豐厚。不要以為外勞「本來就會」。花點時間進行系統的崗前培訓,特別是安全培訓和公司標準流程培訓。一個熟練、懂安全的工人,其生產效率和安係數遠高於一個無人管教的生手,這筆投資絕對划算。 建立清晰的晉升路徑 設計清晰的晉升階梯很重要。不要讓所有外勞都停留在同一崗位和薪級。可以設立「學徒->技工->高級技工->組長」的晉升路徑,並明確每一級的技能要求和薪資水平。這給了勞工巨大的奮鬥目標,能極大地降低流失率,留住優秀人才。 鼓勵外勞提出改善意見 傾聽他們的聲音能帶來意外收穫。外勞長期在一線工作,他們往往能發現流程中不合理的細節或效率提升的空間。設立「合理化建議獎」,鼓勵他們提出改善意見。這不僅能優化工作,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參與感。 建立情感與歸屬感 把他們當「自己人」會有驚喜回報。一句問候、一頓節日聚餐、一次對他們家庭的問候,這些情感上的投入,換來的往往是更高的忠誠度和工作積極性。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員工好,員工自然對你好。 勞工篇:如何將香港經歷轉化為職業資本? 設立明確目標 明確目標很重要。你來為了什麼?如果只是單純掙兩年錢,那你可能只會機械勞動。如果你目標是「學技術、開眼界、為未來鋪路」,那你會主動抓住一切學習機會。 主動學習與技能提升 主動學習能讓你超越期望。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主動去學多一點。學學粵語,方便溝通;觀察老師傅怎麼做事,學他們的技巧;了解香港的工程標準和管理模式。這些軟實力,是你未來無論去哪裡都帶得走的資本。 建立良好職業口碑 建立你的職業口碑很重要。守時、負責、不斤斤計較、樂於合作。香港的圈子說大不大,一個好口碑的工人,不僅現任僱主會極力挽留,以後通過工友介紹也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財富管理與未來規劃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