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面臨的結構性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峻。政府自2023年起推出多項輸入外勞計劃,截至今年初,獲批外勞配額已超過7.5萬人。這些措施雖然暫時緩解了部分行業的人手不足,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是否擠壓了本地就業空間?是否導致工資增長停滯?除了引進外勞,香港能否找到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香港輸入外勞政策的利與弊
外勞計劃在短期內確實填補了基層勞動力的缺口。根據官方數據,輸入外勞主要集中在那些本地人不願從事的基層職位,如護理、建築、餐飲服務等。這些計劃要求僱主支付外勞不低於行業工資中位數的薪金,且須按規定進行本地招聘,理論上可以保障本地勞工權益。
然而,大規模輸入外勞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有報告指出,自計劃擴大後,餐飲業和零售業的失業率都有所上升,工資增長也出現停滯。許多本地工人,特別是年長和兼職者,反映工作機會減少,甚至無工可開。
可見,輸入外勞只能算是權宜之計,香港需要更全面的長遠策略。
提升本地勞動力參與
香港本地勞動力資源其實並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本地的勞動參與率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婦女和年長人士的就業潛力還有待挖掘。
通過加強幼兒照顧服務、完善家庭友善政策,能夠幫助更多婦女在生育後重返職場。同時,提供適合的再培訓課程和就業支援,也能引導年長人士和少數族裔投入勞動市場。
針對人力需求增長較快的行業,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升本地勞工技能,減少技能不匹配的問題,也是重要的一環。
科技應用與香港產業升級
依賴人力輸入並非長久之計,通過科技提升生產力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在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引入自動化技術和數碼工具,能夠減少對低技術人力的依賴。例如,餐飲業可使用自動點餐系統,物流業可發展智慧倉儲。
香港還應聚焦發展高科技、高質量、高效能的產業,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同時,利用創新科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創造更多優質和高技術職位,吸引本地人才向上流動。
大灣區合作:香港人力資源配置的新機遇
香港不應孤立地解決問題,積極融入大灣區可以拓寬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池。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優勢互補,香港可以依托其國際金融、專業服務和科研優勢,與區內其他城市形成協同效應。例如,香港專注研發和設計,深圳負責產業化,廣州提供製造支援。
通過完善跨境交通和物流配送,香港居民可以享有更大的生活空間和消費選擇,這也有助於緩解本地部分行業的壓力。
政策配套與社會共識
任何長遠策略都需要完善的政策配套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政府應考慮為外勞計劃設立更靈活的調整機制,當本地某行業失業率惡化時,自動縮減相關外勞配額。同時,必須加強監督,確保僱主嚴格遵守薪酬規定和本地招聘要求。
持續投資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針對未來可能短缺的高技術人才,需要加強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
還應鼓勵企業提供更優厚的薪酬福利和家庭友善措施,提升對本地人才的吸引力。
通過完善跨境交通和物流配送,香港居民可以享有更大的生活空間和消費選擇,這也有助於緩解本地部分行業的壓力。
人力短缺與長遠解決方案總結
輸入外勞只是暫緩之計,而非長久之策。香港人力短缺問題涉及人口結構、產業轉型、區域競爭等多方面因素。
真正的解決方案在於多管齊下:短期內適度輸入外勞緩解行業壓力;中長期大力開發本地人力資源;根本性地加速科技應用與產業升級,並通過區域融合在更廣闊的空間中配置資源。
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確保社會穩定的同時,應對人力挑戰,保持長期的競爭力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