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服務業中心,長期面臨多個行業的人力資源短缺,尤其在餐飲、零售、護理及建築等領域。為應對這一現實挑戰,特區政府自2023年起大幅優化「補充勞工計劃」,並將其改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放寬輸入外勞的限制,准許引入包括營業代表、侍應、初級廚師、售貨員、收銀員等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的勞工。此舉迅速緩解了多個行業的人力緊張,為香港的社會與經濟帶來長遠而正面的影響。
首先,輸入外勞有效紓緩了人手短缺的問題。餐飲和零售業因長期缺人,服務質素難以提升,業務擴展也受到限制。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實施後,為這些行業帶來穩定且盡責的外勞,不僅減輕了本地員工的工作壓力,也提升了整體效率與服務水平。此外,院舍護理員的輸入,更直接緩解了安老和長期照顧服務的需求,保障長者的生活質素,促進社會和諧。
其次,引入外勞有助促進香港經濟多元發展與市場活力。外勞不僅填補勞動力缺口,也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力量,帶動餐飲、零售、住宿及建築等多個行業的業務增長。與此同時,企業尤其中小企和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在可控成本下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從而在國際經濟環境中保持優勢。這也有利吸引更多國際投資,推動香港經濟朝高增值和多元化方向發展。
第三,外勞計劃促進了社會福利與文化多元共融。外勞多來自菲律賓、印尼等國家,為本地帶來不同的文化視角,豐富社會多元性。更重要的是,外勞在基層崗位——如護老和家務助理——貢獻顯著,支援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政府持續完善法規保障外勞權益,並加強社區融合及文化交流,推動互相尊重與理解,共建包容和諧的社會。
政府在政策推行與行政安排上也作出重要創新。「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取消年度輸入配額限制,實施全年接受申請,並設立專責審批小組,簡化流程,提高效率。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五萬名外勞獲批來港,其中更包括以往不允許輸入的26個職位,如侍應和初級廚師等,精準回應市場需求。此外,行業輸入勞工計劃也為建造、運輸及院舍服務等技術工種引入大量人力,形成全面配套。
當然,外勞規模擴大也引起社會一些討論與憂慮。部分基層勞工反映就業競爭加大,薪酬增長受壓,多個工會因此呼吁政府檢視和優化政策,確保本地工人就業優先及合理待遇。政府回應指出,輸入外勞必須簽訂標準合約,薪金不可低於本地同行職位中位數,以防止廉價勞工影響本地就業環境。未來,隨科技進步與行業轉型,香港將繼續調整勞動力政策,平衡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
總的來說,經優化後的香港外勞輸入計劃,已成為緩解勞動力短缺的有效方式,推動服務業與建造業穩定成長,促進經濟活力與多元發展,並有助改善社會福利及文化融合。完善的政策執行與權益保障機制,也確保社會各方利益得到尊重,是維持香港競爭力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